一曰“风格多样化”
不识者或谓,昆曲者何,无非莺莺燕燕、咿咿呀呀、生生死死、酸酸楚楚而已。殊不知,昆曲中有南曲(源自宋元南戏)和北曲(源自元杂剧和北方说唱艺术)两个系统,其中的南曲,又有宋代词调音乐和吴地民歌两个成分(所谓“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乃是以全部中国古典文学之深厚积淀为基,揉南戏北曲之精华,取乐工与民间之所长,合遒劲苍凉与清雅婉媚于一体,——斯可谓尽阴阳中和之大美矣!其间,不止是燕语莺啼、桃红柳绿,也有金戈铁马、凄风苦雨,也有日用伦常,也有离乱之思,也有家国之悲、人生之慨。不仅有做梦的杜丽娘、思春的陈妙常、调情的潘必正、多情的唐明皇,还有不屈的李香君、幽怨的霍小玉、酸穷的朱买臣、逃亡的伍子胥、流落的李龟年、自尽的史可法!
与昆曲相比较,京剧、豫剧,阳刚有余,阴柔不足;评剧、二人转,俚俗有余,优雅不足;越剧、黄梅戏,柔媚有余,刚劲不足。故曰昆曲,体格宏富,众美兼备。原昆曲所以能兼多方,以自周至清的中国古典文学为涵养故。
一曰“表演歌舞化”
王国维云:“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同西方相比,源自古代文化的“诗-乐-舞”一体传统,几千年来从未断绝。有人以中国戏曲与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理论并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中国戏剧,未离歌舞,乃是诗歌(文学)、舞蹈、音乐、服装(化妆、脸谱)合为一体,不似西人,判然有诗剧、舞剧、歌剧、话剧之畛域。今人将我国戏曲译为OPEROA(歌剧),实则大谬;然也确无相对应之词可换也。
而昆曲为我国各剧种中歌舞因素最显著者:“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身段繁复、表演细腻,并且舞蹈动作能与曲词相谐和,善于表现词情曲意即文学内容。欣赏昆曲,与其说是听曲看戏,不如说是看歌舞,尤其是对那些文学基础不够、不太熟悉文本、不太理解曲词内容的观众而言。(我想这也是昆曲能流布甚广、雅俗共赏的原因)某尝谓朋友,你看昆曲,可把音响关掉,把字幕抹掉,仅凭舞蹈翩跹、神情顾盼、身形旖旎,便可揣摩曲情!——此种情况实际上不就是西方的舞剧乎?!再看京剧、豫剧等,舞蹈相对较少,经常在大段唱腔之内,神态索然,兀自呆立舞台之上,间或挥挥衣袖而已,甚是乏味,——于是就只能从吊嗓子上挣得韵味,从大量武戏及插科打诨中挣得观众,——其下昆曲之风情万种、桃李不言何其远也。又他剧即有舞蹈,也与曲词内容不相配搭,却是近于杂技、耽于模仿、旨在取噱。另有越剧,舞蹈较多较美,可能是大师袁雪芬当年改革越剧时吸取昆曲营养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