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鼓石一般位于传统四合院大门的入口,形似圆鼓。因为它由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民间称谓比较多,例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等。作为承托和稳定门板门轴、加固或安装门槛的一个构件,抱鼓石有利于防止门板受外力晃动,大大增强门框的稳定性,起到联系门槛的作用。
抱鼓石的等级是由门的等级决定的。古时封建时代,只有一些“有身份”的官宦世家,才会安有抱鼓石,普通的人家是不允许设这两块石头的,因此抱鼓石被认为“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是最能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小品。
明清时期明确规定了官员第宅大门的等级规范,品级不同门宅的间架不同,于是相应地门户的大小也有所不同。因此,门户越大,相应地门枕石也应越大。为了达到大尺寸门扇的形式及功能,必须加大门槛外侧的门枕石体量。基于人们对于宅门装饰等级的追求,自然不会忽视入口处这一对门枕石构件的装饰。
为何古人偏偏选择了鼓作为门枕的造型呢?中国古代击鼓升堂、击鼓定更等等已经形成了官制的行为特征,鼓成了官衙的符号。在明清时期衙门口有鼓是为了“击鼓升堂”用的,这里击鼓的目的就是传声。古代大户人家院落深深,光靠拍打铺首或门钹可能不足以让内院人听见,故击鼓传声也是情理之中的。
抱鼓石并非“门当户对”的门当,但可作为联姻身份匹配的参照物。抱鼓石是物化的礼制文化符号,它是一种内在世界(文化)通过装饰符号语言展示于外在世界(现世)的典型事例。
抱鼓石和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产生整体的装饰效果,以增强美感,有祈福、吉祥、辟邪等装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