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墩是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托住门扇转轴的墩子,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大户人家的石制门墩常常伸出门外,雕成狮子等各种形状。
关于门墩最早出现的时间,还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门枕石早在汉代(公元前后20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或许从那时起,经过逐步演化,才成了如今见到的门墩了吧。
有了实用性,人们开始对其进行装饰美化,并在上面雕刻一些中国传统的花、鸟、虫、兽的吉祥图案。
主要有这几大类,吉祥兆瑞门墩天马行空、宝 相花、麒麟、鲤鱼、化鱼为龙、四艺、如意、绶带、祥云、拐子龙等;鸿福相传门墩儿五谷丰登、富富有余、花瓶等;长寿康宁门墩松鹿园、寿字纹、福寿双全、五福捧寿、暗八仙等;世代相传门墩狮子滚绣球题材;喜上眉梢门墩儿、喜鹊登梅。
门墩通常由须弥座,抱鼓,以及兽吻或狮子(或狻猊)几部分构成。根据门楼的形制不同门墩的形制也有差异。
在古代,门墩可谓是宅主人的身份的标志,方形的门墩多为文官使用,圆形的门墩多为武官使用。后由于多种原因,比如清中期捐官泛滥,等级界限开始模糊,于是有了众多门墩遗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