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面构造中,窝角沟是一种独特而精妙的存在。它出现在两组坡屋面以 45°角相交的建筑入角相交处,因此得名“窝角沟”。
窝角沟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它位于两坡檐头相交之处,由于屋面本身的坡度,使得雨水能够自然地沿着屋面流至窝角沟,再从沟中顺畅排出。这种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屋面的自然坡度,无需额外制作泛水,既节省了材料,又减少了施工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了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从构造上来看,两坡瓦垄与窝角沟呈 45°斜向相交。这种斜向相交的方式,使得瓦片在窝角沟处的排列更加紧密、有序。两坡筒瓦、板瓦垄与沟相交处也是斜向相交,这就要求沿窝角沟处的筒瓦垄施斜羊蹄勾头,板瓦垄施斜盆沿瓦。斜羊蹄勾头和斜盆沿瓦的使用,不仅增强了瓦片之间的连接强度,还增加了屋面的美观性。它们独特的形状和斜向的排列方式,使整个屋面在视觉上更加和谐、流畅,仿佛是大自然的水流在屋面上自然流淌的痕迹。
窝角沟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传统建筑在排水系统设计上的巧妙,还展现了古人在建筑美学上的追求。它将实用与美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