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亦称“廊子”,是古建筑中屋檐下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说文解字》中说:“堂下周屋”,可见其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廊便已出现,最初是为扩大避雨遮阳的面积而设。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成为中国古建筑中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
《清式营造则例》对廊的定义是:“建筑物内狭而长,上有遮顶;不为居处,而通行孔道之部分。”在古建筑中,殿堂檐下的廊和围合式庭园的回廊,都是构成建筑物空间变化的重要手段。在四合院建筑中,廊常被用作连接垂花门与厢房、厢房与上房的通道,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园林建筑领域,廊的功能更为丰富。它不仅作为建筑物之间的通道,还兼具供游人停留、休憩和观赏的功能,因此也被称为“游廊”“爬山廊”等。宋代以来,大型建筑物常将廊建筑于甬道之上,以此将建筑物连接到一起,或者将建筑物的主体部分以回廊构成庭院,使整个建筑群落更具美感和实用性,成为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经常与廊子同时出现的还有廊亭,它是亭的一种,指长廊与亭子连接在一起的建筑形式。在传统园林建筑中,廊与亭相互映衬,依山势起伏,曲折蜿蜒,使园中景物与亭榭山水互相贯通透视,形成一个有机而又生动的整体,显示了疏朗幽雅的特色,给人以怡然自得的感受。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苏州狮子林的扇亭、桂林月牙山的广寒亭以及南京莫愁湖的廊亭等都是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