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文化 > 四合院装修知识
四合院装修知识

鸱尾:四合院建筑脊饰的亮眼结构

作者: 东方晨光
时间:2025-07-31 17:00:21

  鸱尾是中国古代宋式瓦作构件的名称,通常位于宫殿正脊的两端。其起源可追溯至印度的摩竭鱼(鲸鱼)形象,佛经中它是雨神的座物,传说具有“避火”的功能,因此被用于建筑脊饰。据记载,鸱尾最早出现在西汉武帝时期,其形象在北魏至隋唐的石窟和陵墓壁画及雕刻中有所体现。陕西乾县唐太宗昭陵、献殿遗址内发现的鸱尾,是现存最早的实物例证。

  早期的鸱尾外形和装饰较为简单,尾尖向内倾伸,外侧饰有鳍状纹,如陕西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所示。到了中唐及辽代,鸱尾下部出现了张口的兽头,尾部逐渐向鱼尾过渡,因此也被称为鱼尾,山西大同华严下寺薄伽教藏殿中的辽代壁藏便是典型实例。元代时,鸱尾的尾部开始向外卷曲。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详细记载了11种不同规格的鸱尾,其高度从1丈到2.5尺不等。

  到了明清时期,鸱尾的称呼发生了变化,被称为鸱吻、兽吻或大吻。其尾部完全外弯,端部由分叉变为卷曲,身上多附雕小龙,整体比例更接近方形,背上还出现了剑把。鸱尾从最初的简单形态,到后来的复杂演变,不仅反映了建筑技术的发展,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拨打电话拨打电话 设计预约设计预约 免费报价免费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