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据《园冶·亭》记载:“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亭一般为开敞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通常建于园林、风景名胜处,或设在路旁、大道上,供游人眺望、观赏景色及休息之用。
亭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其古陶文和古铜文中已有“亭”字出现。商周时,亭是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史。秦汉时期,亭的用途更为广泛,包括城市中的街亭、市亭、都亭、旗亭等,还有用于维护治安的亭,以及边防报警、邮递停歇等功能的亭。魏晋南北朝时,亭开始作为点景建筑出现在园林之中。隋唐时期,园苑筑亭已十分普遍,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的风亭月观。明清时期,亭的造型、选址和周围环境设计更为讲究,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亭的种类繁多。按功能划分,有园林中供观赏风景的亭,还有碑亭、井亭、凉亭、长亭、驿亭、桥亭、献亭等。从材料来看,有木结构亭、砖结构亭、草亭、竹亭、铜亭、铁亭、石亭等。从平面形式看,单体亭有圆形、方形、三角形、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圭角、扇面等,组合亭则有双环、套方、梅花、十字等形式。顶部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攒尖、盘顶、歇山、盔顶以及单檐、重檐等。亭通常建于台基之上,以空灵的柱身支撑亭顶,造型别致,形式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