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袱,古建筑构件名称,它有着多种不同的材质,常见的有木、石、琉璃等。地袱在建筑中的位置十分明确,通常置于两柱柱脚之间,在仰天石之上以及栏板望柱之间,起到了重要的连接和支撑作用。
从外观上看,地袱的断面多呈凹形,这种独特的形状设计有着其巧妙之处。在地袱的下部中间位置,一般会留有排水孔,这有利于在下雨天或者地面潮湿时,将积水及时排出,避免水分在建筑底部积聚,从而保护建筑的结构和防止构件腐烂。而在地袱的上面,通常会凿有阴槽,这些阴槽主要用于安装栏板望柱,使得栏板和望柱能够稳固地与地袱相连,形成一个坚实的整体。
此外,在一些板门或软门的下方,也会设置地袱。此时,地袱的两端会与立颊相接,并且插入墙体或立柱之内,这种特殊作用的地袱也被称为门槛。关于地袱的尺寸,《营造法式》卷六中有明确规定:“地袱长厚同额广同颊”,也就是说地袱的长度、厚度应与额枋的宽度以及立颊的尺寸相协调,这样的设计标准是为了保证古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地袱作为古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件,虽然在建筑中可能不如梁柱等构件那样引人注目,但它在连接、支撑以及排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古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古代工匠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智慧与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