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出五进是传统建筑中用于山墙上身砌筑的一种术语,其砌筑形式具有独特的规律性和美观性。在山墙的上身部分,即墙体的上半部分,两端位于下碱(墙体底部的基座部分)之上,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砌筑方式:以五层砖为一组,交替进行凸出和凹进的砌筑,形成了“五出五进”的独特效果。
具体来说,第一组砖砌筑时横向凸出墙体平面,形成向外的层次感,这一部分被称为“五出”;紧接着的第二组砖则横向凹进墙体平面,形成向内的层次感,这一部分被称为“五进”。这种单组凸出、双组凹进的交替砌法,每出或每进均为五层砖,因此得名“五出五进”。
在实际施工中,山墙上身的中间部分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和功能要求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种常见的做法是采用抹灰处理,即在中间部分进行软心处理,通过抹灰形成平整的墙面,既美观又节省材料;另一种做法是采用整砖砌筑,即在中间部分砌筑完整的砖墙,形成硬心效果,这种方式更加坚固耐用,同时也能保持整体墙体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五出五进”的砌筑方式不仅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还兼具装饰性,能够增强山墙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这种传统工艺在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民居和小型建筑中,既体现了工匠的智慧,也反映了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在现代建筑中,这种砌法也被部分保留和传承,用于营造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