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合院有着三个基本组成要素,分别是台基、柱梁和屋顶。相较于台基和梁柱,屋顶的曲线最为柔美,越是往上坡度就越陡峭,这有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针对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有三种说法,分别是举架、举折和提栈。
最常说的方法是“举架”,为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这样便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
“举架”是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的叫法,在宋《营造法式》中名为“举折”,在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源》中谓之“提栈”。这三种方法的作用和目的相同,只是由于时代或地区的不同,具体做法略有差异。
清工部《工程做法》关于“举架”的描述为:“如檐部五举,飞檐三五举,如五檩脊部七举,如七檩金步七举,脊部九举,如九檩下金六五举,上金七五举,脊部九举,如十一檩下金六举,中金六五举,上金七五举,脊部九举,或看形势酌定”。
宋李明仲《营造法式》关于“举折”的描述为:“各以其材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凡屋宇之高深,各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
姚承祖《营造法原》关于“提栈”的描述为:“提栈之定意,前已言之。房屋界深相等,两桁高度自下而上,逐次加高,屋面坡度亦因之愈后而愈高。中国建筑曲线屋面之产生,即基此制,其制称曰提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