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盖四合院的主料为砖木,其中木结构是房屋的骨架,房屋所有的负重都压在柱子上。因此,为了有效支撑房屋结构,柱子就不可能只用一两根,而是需要至少十多根。正因为如此,柱子出现在了不同的位置,古人就按位置给它们起了不同的名字。
从平面图上看,古代木构建筑几乎都具有左右对称的柱网结构。建筑最外侧靠近屋檐的一排称为檐柱,四角的柱子称为角柱;檐柱以内凡不在屋脊位置的都是金柱,屋脊正下方的一排称中柱,其中在山墙内直通屋脊的叫山柱。如果建筑前或前后出廊时檐柱也可称廊柱,那么门窗所在的就是金柱位置。
除了下面的柱子,房顶上也有些辅助用的小柱子。例如脊瓜柱或蜀柱,是在梁架之上承托部分屋檐的重量。
另外,古代的四合院大门也根据柱子的位置,制定了不同的级别。比如王府大门和广亮大门级别最高,特点是门扇开在了中柱的位置。次一级的金柱大门,顾名思义就是将门扇开在了金柱的位置。级别再低些的是蛮子门和如意门,它们都是开在了檐柱位置。
因为柱子是木结构,往往容易受到腐蚀,因此不同位置的柱子,其保护方法也不一样。例如檐柱这样裸露在外的柱子,通常是柱身用油漆包裹,下部用柱础(柱下的石质构件)保护。而埋在墙里的柱子,比如山柱则需要透风(墙上开的孔)来保护。为柱础和透风通常用雕刻来装饰,非常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