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文化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营造法式》的砖作制度,古代建筑技术史的里程碑

作者: 东方晨光
时间:2025-07-15 15:35:09

  《营造法式》的砖作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上一座里程碑。它不仅把分散在各地的工匠经验提炼为条目清晰的“制度”,更以国家工法的身份,把砖瓦从“土物”提升为“模件”。书中所列十三种砖型,看似繁多,却像乐谱里的音符,各自承担音高,又能随时组合成交响。城砖浑厚,可承重万里长城;条砖修长,便于叠涩出檐;方砖平正,多作室内铺地;压阑砖、趄面砖、牛头砖等异形砖,则像榫卯中的“楔子”,专门解决转角、收分、悬挑等构造难点。其中最常用的五六种,更被赋予统一的“材分”——长、宽、厚皆以“一尺”为基本模数,下可缩至五分,上可扩至二尺五寸,如同今日之“模数网格”。于是,无论汴京大内,还是州县廨舍,只需按图选取砖型与倍数,便可像拼积木一样快速砌筑,大大减少了现场裁切与试错。

  功限部分,则将人力、时间、材料三者严密挂钩。砌一立方“殿堂阶基”用多少工,砍砍磨磨又需多少刀,都有量化指标;每窑出砖若干,耗柴若干,亦登记在册。官府据此发料,工匠据此领工,既防止浪费,又避免苛役。更难得的是,《法式》虽为“官书”,却处处留有活口:注明“若砖质粗松,则加灰浆一分”;“若天寒,则工期展五日”。这种刚性与弹性并济的规范,使砖作在北宋中后期迎来了高峰——开封城墙、巩县宋陵、太原晋祠,无不以青砖为骨,严丝合缝,历千年风雨仍棱角分明。

  降至清代,工部《工程做法》不再独列“砖作”,而将其并入“瓦作”,并非技术倒退,恰是砖瓦体系已臻成熟之标志。瓦作卷中,金砖、斧刃砖、澄浆砖、城砖等名目依旧,只是不再赘述“制度”,而详载“做法”——干摆、丝缝、淌白、糙砌四级工艺,灰浆配比从泼灰、泼浆灰到桃花浆,皆按砖质、部位、等级一一对应。宫廷金砖须“砍磨二遍,泼水阴干七日”;普通民房则“一砍一磨即可上墙”。这种由“法式”到“做法”的演变,说明砖瓦已彻底融入工匠的日常语言,就像木匠无需再背“榫卯表”一样。于是我们看到,从紫禁城的台基,到晋商大院的影壁,再到徽州巷口的门罩,青砖黛瓦以千变万化的组合,书写着中国乡土最持久的肌理。

拨打电话拨打电话 设计预约设计预约 免费报价免费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