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在我国工艺美术的百花丛中,是最早的品类之一。尤其在明、清两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名家辈出,巧手如云。自明代中期起,当时盛产竹子的江南嘉定和金陵,成为竹雕艺术的两大中心。嘉定派以朱鹤(字子明、松邻)、朱缨(字清父、小松,朱鹤子)、朱雅征(字三松,朱樱子,与朱鹤、朱缨合称“竹三松”)祖孙三代为代表,他们能书善画,擅用深刻、浮雕和圆雕的手法,运刀自如,作品亲切自然。金陵派则以浅刻为主,不讲究精雕细琢,只就天然形态稍加琢磨,作品浑然天成。在清代又出现了翻簧和留青两种技法,使竹刻艺术更趋于完善。当时的主要派系有以吴之潘为代表的簿地阳文浅浮雕派、以周颢为代表的陷地深刻派和以封锡禄、封锡璋兄弟为代表的立体圆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