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文化 > 古建彩绘
古建彩绘

中国中式古建筑--雀替的细节之美

作者: 东方晨光
时间:2014-09-30 13:03:57

 此处雀替的结构性作用几乎要让位于美学作用,然而其上似乎加斗,大意为承重于房檐。所雕动物、人物不知其所本,似乎比较随意,是否有地域性规律。

  雀替、窗棂和挂落是最能体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汉族建筑风格的建筑构件,此处雀替的风格浑圆敦厚,颇有古风,是否保有南迁士族对北方质朴的回忆,然而从繁复的情形看来,又是典型的南方纯熟的汉文化风格。

  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安置在梁与柱交点的角落,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就 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一种生动的形式随着柱间框格而改变,轮廓由直线转变为柔和的曲线,由方形变成有趣而更为丰富、更自由的多边形。于是雀替 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

        在漫长的中华建筑史中,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和制式。虽然,它的雏形可见诸於北魏,但是到了宋代,还未正式成为一种重要的构件。

  这个时候它还只是柱上交托兰额的一根拱形横木,听起的装饰作用很小,并不受人注意。

  明代之後雀替才广泛使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到了清代之後。便十分成熟地发展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

  雀替虽然也是由基於力学原理演变而来的构件,不过其後的发展更多时候是由于美学的原因所促使而产生。

        由于雀替像一对翅膀在柱子的上面向两边伸出。也就使到住头部份的装饰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後代的建筑都喜欢采用雀替来作为柱头装饰物。

  在柱头与梁额交角的地方雀替似乎成为不可缺少之物。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要求,结果就出现了各种形式和风格各异的省替了。大体上雀替的形式可归纳成为七大类,就是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子牙等。

  在中华建筑中,所有雀替都油漆或雕刻得很华丽。给人印象很深,大有无崔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

  天后宫中的崔替有两种款式即省替与小雀替。这些雀替全部以水泥雕成。配上七彩油漆,具有它独特的风格。

        在茂梅庭,牌楼和欢迎门的大柱头都有雀替,全部计有十六座。

  在钟鼓楼,走廊间之大柱头。以及礼堂外墙之半圆柱头上则配以小雀替,计二百零六座。

  由于这些雀替的存在,使到天后宫的柱头有完美落实之感。

拨打电话拨打电话 设计预约设计预约 免费报价免费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