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文化 > 古建彩绘
古建彩绘

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作者: 东方晨光
时间:2014-07-24 13:58:56

      徽州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世人关注,当是基于它的风格特色以及形成这些特色的原因。徽州古建筑本身就是生活在黄山市的大部分地域和江西婺源及宣城地区的绩溪在内的多少代人民所写下的另外一种文字形式与文化符号的大块文章。歌德赞誉“建筑为凝固的音乐”。它可以像音乐那样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其本身即具有形体组合的和谐与韵律美,又同时具有可因体现技艺的创新性而产生的新奇美。这就足以说明作为“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能使设汁思想、技术于段和艺术形象结合为—个整体,并为其实用的设施功能服务。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恒,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到中叶以后,随着徽州商帮和官绅的势力日益增强,徽派建筑也逐渐形成自己特殊风格的建筑体系,数百年来—直为当地人们所安居乐住,并且也为外来人所交口称赞,还跨川本土,在大让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派建筑在今天仍然充满生机,作为一个传统建筑体系,融古雅、简洁和富丽于一体,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格,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和开发使用价值,而且具有科技工艺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乃至旅游观赏价值。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色上要体现在村落的民居建筑上,从设汁、选址、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十地反映了徽州的土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所谓民居是指古时遗存的、相对于“官式做法”的民间居住房屋,它与宫殿、府邮、坛庙、陵园建筑不同,一般都采用较经济的手段,囚地制宜,因材致用,以满足生活及生产上的需要,其功能、形式、构造和用材相互适应,巧妙结合,各地民居又带有不同的人文特征,风格迥异,丰富多样而又淳朴自然。徽州建筑之所以为世人关注,当是基于它的特色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地理因素。
  首先,徽州村落民居建筑的选址和设计,体现出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格局,即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以使房屋群落都达到与环境巧妙结合的意境。由于徽州丘陵山地结构特殊,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岩谷数倍于土田.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因此,徽州村落视野都富有这种特殊的山水意境,宛如一幅凝固的中国山水画和一曲中华民间音乐,正如有识之士所认定的那样,兼有山之静态与水之动态的交汇、山之封闭与水之开放的互补。这就使得徽州民居村落,大都以天然山水为依托,重视地理环境的选择,充分认识自然,服从:厂自然以至利用自然,而后源于自然,融入自然及改造自然。徽州丘陵地带,万山丛立,山就必然成了村落选址的主要构成要素;民俗认为“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所以,山之厚、清、驻等也就成了民居选址的约定标准了。同时,对水的需求及对水的防范,是村落选址的另一重要标准,“所谓水者,取其势之高燥,无使水近,亲肤而已,若水势屈曲而又环向之,义其第—:义也。”这样,综合两个方面的标准要求是枕山、环水、面屏、朝阳,把村址和宅基选择在相对稍高的台地、缓坡之上,随坡就势,因势利导,这样会使得既符合视野开阔即所谓“望向好”的要求,又能满足居住者生活的生态因素的要求。一般人都知道,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因素包括两大类:一是生物因素指生物资源、卫生、防卫等;另一是非生物因素指土地、阳光、空气、温度等。徽州村落选址和民居择基都受天然条件限制,起初多源自其先人依据背山面水这一理想模式而择地营建的,正如清代乾隆年间修纂的《汪氏义门世谱·东岸家谱序》所说:“自古贤人之迁,必相其阴阳向背,察其山川形势。”因而,这在山岗丘陵为地貌特征的徽州,溪流、水塘遍布,提供厂选址择基的较多空间,符合背山面水就成为徽州村落的最基本格局。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方氏荷村派始祖见一处“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然而特立,后有幽谷窈然而深藏,左右河水回环,绿林阴翳,遂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所谓卜居是古代风水之说,确定居宅朝向、布局、营建的一种有封建迷信色彩择吉避凶的神秘观念和技巧与术数。用自称新安朱熹这位末代理学大师的话“冀都天地间,好个大风水”来说,“古时建立村庄之际,乃依堪舆家之言,择最吉星缠之厂而筑之,谓可永世和顺也。”而休宁的清代朴学大师戴震则说:“吾郡少平原旷野,依山而居,商贾东西行营于外,以就口食。然生民得山之气,质重矜气节,虽为贾者,咸近士风。”足见徽州先民早已注意到风候水土对民俗文化以及建筑的影响,自古即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
  徽州民宅的外观明朗,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巾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川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整个宅居足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过厢组成长方形平面双楼层(P式或“户”字式)的内向小型三(或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倚山傍水,讲究风水价值。其四周青砖高墙围护,鱼鳞小青瓦覆盖的坡面屋顶,马头形的山墙从屋顶两侧筑起高过屋脊,以用作封火墙。这马头墙封闭得屋外几乎看不到瓦,其高低错落的墙垣两头,伸展着长长短短的“印小式”或“鹊尾式”叠落山墙面呈阶梯形似马头,鹊尾下有薄砖做成的“金花板”护墙;并用板瓦筑“脊筋”和盘龙,在其上密叠竖瓦作脊,覆盖蝴蝶瓦以防雨水冲刷墙头。宅内庭院修筑花园,石板、鹅卵石路,小桥、流水的和谐组合,构成了徽派民居建筑的基凋。徽派建筑形象突出淡雅朴素的特征是:小青瓦、白粉壁、马头墙,而木构架、木门窗的重檐、门罩也别具一格。入宅则依天井的位置和布局的形状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凹型、口型、H型、曰型。凹型住宅,即俗称三间式为“一颗印”,一般是一明间两暗间,天井两侧各建廊房,为一进两层的楼房,楼梯设在明间背后,或廊房的任何一侧,楼下明间做客厅,左右暗间为两厢房。口型住宅,多为三间两进的楼房,其实就是两座三间式的凹型住宅相向组合,楼下前一进的明间为正间,两旁为卧室,后一进的明间作客厅;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H型住宅,其实就是两座凹型住宅相背组合,前、后各有一天井,两旁有廊房,中间为正屋。曰型住宅,也是三间两进,头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天井,各进之间两边均有廊房相连。房屋多进式显得有层次感,可避免一览无余。
  徽州民居的结构牢固,大多是砖墙、木梁架和方砖铺地,与我国南方一带“干栏建筑”无大区别,而且从渊源上看,早在公元前5000至前3300年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干栏式的条形建筑了”。古徽州的地理位置与浙江余姚河姆渡相距不远,自然也很早使用干栏式建筑,即修建时先用石块安好基脚,以杉树原木为立栏,用枋条穿拉起来,形成离地五六尺高的底架,在底架上铺以宽厚的楼板,然后再在底架上建上层房屋,全为木结构,一般有正房三间加两头偏厦,有二层或三层,外走廊围以木栏。下层堆放农具、豢养牲畜,上层住人。这种干栏式高足建筑的优点是下部开放,空气流通。南方山区气候湿润,潮气弥漫,人居楼上,既可避潮气,也防蛇兽之害;还因背山傍水而居,暴雨山洪陡涨,因而又可防洪。古徽州山越土著居民,为适应山区险恶的环境,免遭洪水、蛇兽的袭击,都沿用干栏建筑。东晋以后,中原士族南徙徽州山区,在楼层设计上也采用干栏式样:一楼不住人,或住仆人,二楼是主人全家居住。明代徽州民居的特征之一便是“楼上厅”:楼下低矮,栏栅外露甚至不加修饰;楼上宏敞,方砖铺地,望砖蒙顶,因极为开阔,俗称“跑马楼”。到清代以后,“楼上厅”已消失,因为那些过去威胁楼下居住的恶劣因素随着地理环境和社会进步而逐渐消失了,楼下成为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从时间上看,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当应上溯唐末时期,而徽商崛起于明清时期,这是徽派建筑风格的鼎盛发展时期。
拨打电话拨打电话 设计预约设计预约 免费报价免费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