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大门的几种形式
作者: lq
时间:2014-08-12 11:02:55
在今天的北京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这使得老北京人在故乡“乡音难寻”。前阵子体育媒体上出现过“工体北京最后的四合院”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老北京人将工人体育场当作他们共同的四合院,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被地地道道的京腔包围,重新找回老北京的那种氛围。媒体以四合院指代老北京,可见四合院对北京人有多重要。
四合院大门
北京有许多四合院,最大的是紫禁城和其他皇家宫苑,接下来还有四个国家级保护院落,它们分别是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崇礼大院。有关四合院的事情,不可能在一篇博文中讲完,前一篇中我们谈了四合院门墩儿的文化内涵,今天来说说四合院大门有什么讲究。
四合院的大门有六种形式,分别是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墙垣式门和西式门楼,此外还有一个垂花门。最高级别的是“广亮大门”,门板装在后柱上,大门和门廊占一间屋子大小,门外的两扇墙呈外八字形状。从建筑上说气派,从风水上说敛财,向伸开手往怀里搂。在北京住这种院子的人非富即贵,“富”是富可敌国的那种富,“贵”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种贵。到了晚期就比较混乱了,很多宅子转几次手,主人人也不一定有多富贵。清末民初也有不少人为了气派,把自己家的大门修成广亮大门。
比广亮大门低一等的四合院大门是“金柱大门”,门板装中间那根柱子上,也就是房檐的那根柱子上。因此门的进深不如广亮大门,其门外比门内浅,门外占四分之一,门内占四分之三。金柱大门的四合院最早是给官宦人家居住的,同样到了晚清界限就逐渐模糊了,只要有钱你就可以修这样的门。有些金柱大门可以修得好像广亮大门那么气派,比如图中的四合院大门,乍一看好像是广亮大门,可是没有外八字,而且门按在檐柱上。
蛮子门四合院大门
第三个等级的四合院大门叫“蛮子门”,它的门板装在前门柱上,比金柱大门更靠前,因此外门道小更小。为什么叫蛮子门?传说与南方的富商有关,南方富商进京买了地,盖了房子,修大门时一般都把门洞修得特别小,不让人在此避雨。这是因为南方雨多,总避雨影响安全,所以南方人在京也延续了这个习惯,不设外门道,不想让人避雨。我个人对这个传说表示怀疑,可能是一种对当时有钱“外地人”家大门的一种蔑称。
第四个等级的门叫“如意门”,是北京四合院采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是普通人居住的,用现在的词汇说是“中产阶级”的房子。毛主席的岳父,杨开慧的父亲,北大教授杨昌济家就是如意门。如意门很小,而且没有门洞,门上有两颗门簪,贴有“如意”两个字,因此得名。李莲英的宅子原本就是广亮大门,但此人一向小心谨慎,怕太显眼,于是他让工匠把大门改为普通人家的“如意门”。历史上都把李莲英描绘成龌龊不堪的人物,其实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从他改门就能看出来。
第五种四合院的大门是“墙垣式门”,说白了就是在墙上安个门,和墙是一体的,没有柱子,没有房脊,是最低端的门。如果如意门是中产阶级住的,那墙垣式门就是老北京的最底层平民的房子了,例如骆驼祥子他们的房子估计就这样。不过也有例外,老的晋江会馆就是这种最简陋的门,而一位女作家根据她在这里生活的经历写了一部小说叫《城南旧事》,还拍成了电影,插曲非常有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送别》。
第六种是西式门楼,它本不是传统的中国建筑,晚清的时候受西洋建筑影响而出现,很难判断其等级。最有名的是曾国藩在北京的故居,就是西洋式门楼,以他的身份住广亮大门的四合院完全没问题,所以西洋式门楼的等级很难确定,要看主人是谁。
西洋式门楼
在北京还能见到一种门,它不属于北京四合院的六种大门中的任何一种,可是却非常常见,叫垂花门。垂花门的廊柱没有直接落地,而是垂在半空中,单独垂半截不好看,所以有一个造型,方的、圆的,逐步的演变就形成了现在的垂花,看着好像是垂下两个花骨朵儿。垂花门原本是四合院院内的二道门,有钱人的四合院不是简单的一个院子,而是几进几进的院子,院子之间的门,常采用这种垂花门。今天一些北京的四合院大门也是垂花门,那是因为原来的大四合院被拆了,或者被拆散了,才使得垂花门成为小院落的大门。
垂花门上面那个木结构的建筑,学名叫勾连搭双脊垂花。垂花门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女眷送人只能送到二道门,不能出大门,所以二道门要有个避雨的功能,能在这里说几句话,下雨淋不到。另一个是唱戏,您看这个垂花门的造型,是不是很像个小戏台的吊顶,相声里说的“唱堂会”就是在这里唱。二道门一般对着正屋,主人坐在正屋太师椅上就能看戏了。